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德育课题研究
为了传承湖中求实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发展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在学校现有文化建设、德育建设积累的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来构建湖中“桥韵”课程体系中的德桥课程体系:湖中“敏行” 德育课程体系。
一、“敏行”德育课程的构建背景
湖塘桥初中的前身是1946年创建的私立武进“求实”初级中学,创建者把“求实”作为学校永恒的追求,由于种种原因,学校虽然改名,但是“求实”精神品质和“求实”文化代代传承。近年来,我校秉承“求实”校训,不忘初心,坚持“求真务实,固本强基,通达发展”的办学理念,从每一个细节出发,从学生可学、可感、可做的细处落实,以充实的活动为教育载体,打造“全员德育,文化育人”的德育工作核心理念;以培养“笃学敏行、脚踏实地”的具有中华底蕴、国际视野、多元发展、有智慧、能创新、勇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公民作为湖中育人目标;为人要有人品,治学也要有品格,这就是“笃学”。所谓“敏行”即勇于实践,行动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
笃学是方法。《论语.泰伯》中“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正如孔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究其意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学问。
敏行是实践。正如《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实践出真知,正是因为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实践中遭遇的种种考验,才明白了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奇迹需要自己创造,生活因为奋斗而精彩。
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而这正是我校敏行德育所追求的,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教育应该回归根本,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唤醒学生的自觉,这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基本保障。敏行德育,智慧行动,自觉行动,成功行动。
当前,在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虽有滋养青少年灵魂的道德教育内容,但更多的是指向文化知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学习仍旧存在偏文化知识而轻道德修养的现象。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青少年学生受社会浮躁、虚荣、功利等不良风气影响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最终确定,提出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这是赋予我校“求实”文化的时代意义,因此我们群策群力,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理解和解读,顶层设计出适合湖塘桥初级中学特色的“敏行” 德育课程体系。我校是在现有的学校“桥韵”课程体系中来加强“敏行”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敏行”德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魂。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德育大纲》等有关要求为依据,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确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初中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力求在德育课程认识上有所突破,在德育工作实践上有所创新,在德育工作实效上有所提高,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系列化、人本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敏行”德育课程是基于“求实”校训的课程,是传承学校“求实”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构建“敏行”德育课程就是要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政策、提高国家课程实施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课程的基本精神和培养目标,对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精心实施,构建起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适切学生发展需求的“桥韵”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多样发展提供卓有成效的课程支持和学习平台。同时通过“敏行”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品位,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将坚持基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一方面正确把握基础教育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根据初中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德育课程的设置安排、项目选择、各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等,都强调基础性,重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做人道理。
我们将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德育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内容,既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又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供课程支持和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差异发展、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我们将突出课程的人文性、生活性和实践性。重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加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课程实施过程的实践性,联系现实生活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亲身实践的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学习知识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将突出师生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确立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引领师生积极参与课程的选择、设计、实施和评价,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和发展。
三、“敏行”德育课程的建设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主线,打造我校“全员德育,文化育人”的德育工作核心理念,开展“敏行”为重点的多元丰盈的德育活动,制订如下目标:
1、“敏行”德育课程管理目标:系列化、人本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1)德育工作系列化。力求把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分解到年级,具体到学期与月,每月根据主题安排活动,形成系列,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2)德育管理人本化。逐步建立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基本模式的亲情化、互动式、人本化的校园人际关系。
(3)德育队伍专业化。使年轻班主任教师100%的接受学校及上级有关部门培训,积极争取德育专职人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专业培训;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通过培训在全校培养一批德育工作带头人。
(4)德育评价科学化。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双线”评价机制,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把教师德育工作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5)德育资源最优化。利用好校内德育阵地,充分发挥其主阵地作用;积极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发挥德育基地的互补作用。
(6)德育效果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好“八礼四仪”,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合格率接近100%。
2、“求实”德育课程育人目标:笃学善思、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以下素质的青少年:
(1)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2)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3)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行为习惯文明,团结友爱,孝亲敬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6)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初步了解党的基本知识,为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四、“敏行”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德育为首理念: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确保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坚持德育为首、成才先成人。
2、坚持全员德育理念: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全员管理观念。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形成人人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合力,特别要加强德、智、体、美、劳的整合互动。
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学生是德育主体的观念,帮助学生确立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坚持内化提高理念:德育工作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最高境界是学生心灵的内化。这一过程首先是严格制度管理,其次是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亲身的学习、实践、体验,并经过多次反复,逐步内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敏行”德育课程的具体类型
1、学习课程:时政课,校班会,学科渗透;
2、专题课程:请名师、专家讲座;
3、环境课程:校园、班级环境布置,校园、班级文化;
4、活动课程:如艺术节、体育节、主题活动月、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庆祝会活动等;
5、社会实践:社会考察与调查,军训等。
六、“敏行”德育课程的实施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2、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知行统一原则
3、坚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坚持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6、坚持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7、坚持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原则
七、“敏行”德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1、学校“求实”文化的引领
(1)学习并认识“求实”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到,“求实”是一种价值追求,强调求真务实,固本强基;是一种科学精神,强调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是一种工作作风,强调真抓实干,认真负责。“求实”,不是没有理想,而是立足现实,积极进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
(2)学习并建立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人格的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要引导全体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评价自我;正确地对待他人,合理地评价他人。为人处世,以诚相待,心中牢固树立“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道德底线。
(3)参与并体验“求实”文化的相关活动
围绕“求实”主题,以综合实践活动、各种参观体验活动、各类推优评选活动、各级竞赛展示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摒弃生硬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深入活动、参与互动,在体验中感知“求实”文化、悦纳“求实”文化。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德育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德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特别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进行了完善。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和突出表现。
基于对核心素养的学习和理解,基于教育部关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照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理解和解读,创造性地提出了“敏行”德育课程体系的“五求”标准,即“身心求美、品格求善、学识求真、学力求上、实践求新”。
(1)身心求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对自己的能力、素养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评价,不妄自菲薄,不目中无人。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现最真实的自我。
(2)品格求善:引导学生从追求人生目标上形成良好品格,目标是前进的动力。让每个学生都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使他们沿着目标迈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格,也能使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的各种规范要求。
(3)学识求真:引导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尊重科学。坚持求真知,明真理,有敢于探索、克难求进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奠定人生前进的基石;并把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带入生活与事业,伴其一生。
(4)学力求上:引导学生学会踏实求学、用心以专、持之以恒。以踏实的态度对待学业。配合我校省级课题《初中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与评价研究》,促使学生能够自我规划、自主选择、自我反思、自主评价和自我调控,并能对知识与方法进行深入理解、灵活应用、系统建构。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
(5)实践求新:引导学生学会待人以诚、诚信交往、共建和谐。做到与同学、老师、家长乃至与社会相处,真诚第一,并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开拓创新。
3、“敏行”德育课题研究的引领
通过我校省级课题《应用网络平台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的研究》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我校“敏行”德育特色品牌的铸就,在研究中,课题组老师边实践、边思考、边改进,至今在省、市、区级刊物发表获奖的课题论文达7篇,同时我校政教处在校园网开辟班主任论坛等举措创新工作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特点、高要求。“春风化雨勤润物,桃李芬芳香满园。”湖中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德育园地上耕耘着、收获着:“全国和谐教育名校”、“全国心理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励志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教育先进实验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常州市生命教育示范学校”……一项项荣誉见证着我们的工作实绩。
4、心理教育传统特色品牌的引领
“培育学生阳光心灵,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着力打造心理教育传统特色品牌是我们不变的心育目标,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是学校的传统特色。正是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取得的经验,让学校面对生源质量变化、教育任务越来越艰巨的现实,能梳理好思绪,调整好心态,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做扎实、做出成效,指导青少年学生迈好青春第一步。我校有3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镇心理咨询室为师生进行心理辅导;每学期创新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漫画评比、校园心理剧展演、“阳光心灵”互助等活动,其中《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获江苏省首届心理教育成果一等奖。《阳光心灵”团队心理辅导活动》获常州市首届教育系统创新项目一等奖。一系列活动帮助受助学生赢得老师的信任,扬起自信的风帆,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助学生转变明显,赢得了家长、教师的好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已经从心理咨询室走向课堂,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从少数特殊对象走向了全体学生,从部分教师的参与到大部分教师的热情投入,从单纯的心理障碍的疏导走向了全面的心理健康辅导。现我校是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常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武进区未成年人指导中心分站。学校还被评为“武进区星级特色学校”。
八、“敏行”德育课程的实施方略
三种课程形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施对象,将在各个学习领域安排三种课程形态,即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文化社团活动。
校本必修课程,是根据本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由学校组织开发实施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性课程。本校将精心开发实施《心理自助餐》《求实》《天问》《节日情韵》……等校本教材,在初一开设阳光心灵课程,初二开设求实文化课程和科技创新课程。校本必修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根据各课程内容和各学期教学情况,或者安排独立的课时予以落实,或者作为国家学科课程的拓展,结合学科教学予以实施。
校园社团活动,结合“五求”目标,从身心、品格、学识、学力、实践等领域,由学生自主报名和指导教师物色选择相结合,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组建重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跨年段、跨年级的各类社团。由指导教师负责,可以与校本选修课程同时开展活动,也可以利用晨间、课间、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活动。目前我校共有30个文社团,参加学生近两千人。
校本选修课程,是由学校组织开发实施、由学生自主选修的,着眼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以走班制方式实施的课程。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每学年开设涵盖各学科、学生感兴趣的十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统一在每周周四安排一课时,在本年级以走班制教学方式实施。
九、“敏行”德育课程的过程评价
1、“敏行”德育课程的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德育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德育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
2、“敏行”德育课程的评价内容
(1)对“敏行”德育课程和活动的评价。对“敏行”德育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际实施状况,对“求实”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行过程性评价。
(2)对学生学习“敏行”德育课程和参与“求实”文化活动的评价。以学生对“敏行”德育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求实”教育活动的参与两方面,以实效性和成果反馈为标准,坚持客观性、发展性、激励性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敏行”德育课程的评价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其次要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最后让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者。
3、“敏行”德育课程的评价方法
(1)采用等级制、设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若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方向,争取合格。
(2)评价内容分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三个领域。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等。
(3)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对学生参与的活动。如调查、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中表现加以逐一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分析与评价都采用“自我参照”的原则,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为参照系数,关注他们的发展水平,评价要求不是整齐划一
“敏行”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在今后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践行“求实”校训,发扬 “恭、宽、信”的湖中精神,让“求实”文化,变成每位湖中学子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融进血脉的基因,为今后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敏行”德育课程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特色建设工作,学校要进行三年的科学规划。第一年完成学校“敏行”德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各学科德育课程图谱建设,第二年进行“敏行”德育课程具体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第三年提炼出具有可借鉴价值的德育课程图谱和教学模型。学校“敏行”德育课程建构在路上……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