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敏行德育>>防范校园欺凌
湖塘桥初级中学学生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干预
发布日期:2024-09-05    点击次数:     录入者: 谢贤杰    来源: 本站原创

一、宣传教育

(一)学生层面

1. 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推行“1530”安全教育模式,教育学生掌握预防欺凌的知识和做法,提升学生发现、识别及应对学生欺凌能力。

(1)让学生认识到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对他人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危害性。

(2)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平等、友善、互助的同学关系,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

(3)教育并支持学生主动、及时报告所发现的欺凌情况,学会积极应对,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 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3.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自觉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5. 强化校规校纪教育,教育学生了解认识实施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和后果,自觉做到遵守校规校纪。

6.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隐形辍学和因身体原因、家庭背景或学习成绩等原因处于弱势或者特殊地位的学生,特别是寄宿制及乡村学校,建立动态工作台帐,落实关爱帮扶措施。

7. 关爱寄宿制及乡村学校对上述需重点关注的学生实施“三包保”(书记、校长包学校、副校长及中层干部包年级、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包班级)和“四优先”制度(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心灵上优先抚慰),坚持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二)教职工层面

1. 每学期至少组织教职工开展1次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和学习。

(1)帮助教职工准确识别、及时干预、正确处理学生间矛盾冲突。

(2)帮助教职工根据学校《学生欺凌应急处置预案》和自身职责,及时规范处置疑似欺凌事件。

2. 通过教职工大会、全教会、教研组等途径,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倡导爱生、护生的教风,鼓励教职工积极投入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德育活动中。

3. 通过“校长谈心日”“老师陪餐”和师生共度传统节日等方式,加强对寄宿制及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陪伴和关爱帮扶。

(三)家长层面

1. 每学期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学生家长的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培训。

(1)帮助家长了解学生欺凌防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落实监护责任。

(2)对实施欺凌学生和被欺凌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开展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

2. 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加强亲子互动交流和对孩子的监管看护。

二、发现报告

(一)发现

1. 学校设立欺凌防治电话、邮箱,公布法治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电话,鼓励学生、教师或家长积极举报疑似学生欺凌事件。在楼道、天台、储物间等隐蔽场所设置视频监控,组织人员做好网络巡查。探索在厕所、宿舍、走廊等学生欺凌高发区域设置声音识别装置,及时预警、妥善处置学生欺凌案事件。

2. 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针对全体学生的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观察、配合属地公安机关摸排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是否存在欺凌事件进行评估。

3. 学校教职员工结合岗位工作职责,及时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关注学生是否存在情绪和行为异常。

4. 学校安保人员在课间、午休、上放学等重点时段,校园内偏僻角落、学生宿舍、卫生间等视频监控盲区及校园周边易发生学生欺凌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关注是否存在学生欺凌或疑似欺凌。

5. 学生,特别是值周生、学生会成员、班干部、班级安全员(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建议不少于2名)、寝室长等,主动了解周边同学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关注是否存在情绪和行为异常。

6. 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及时关注自己所在的班级微信、QQ等社交平台工作群,根据群内学生交流情况,及时了解发现可能存在的学生欺凌行为。

7. 学校对属地公安机关、妇联和其他部门及单位通报的疑似学生欺凌线索,配合做好调查取证。

学生可能遭受欺凌或有被欺凌的危险信号

生理

变化

身上有难以合理解释的伤口(如红肿、瘀青和割伤等),常会以不小心碰撞、摔倒和擦伤等为借口掩饰

突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反常表现

经常告知家长自己生病、肚子疼、头疼或其他不舒服症状,要请假在家休息,不想上学

出现失眠、做噩梦尖叫、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下降等异常现象

心理

变化

对学习突然没有兴趣,学习表现变差

闷闷不乐,情绪低落,突然变得少言寡语

突然变得焦虑、胆小

出现抑郁甚至自杀倾向

行为

变化

刻意改变上下学的路线,不喜欢上学或开始逃学

在一段时期内到校时间突然发生变化,如提早到校或经常迟到

逃避遭受欺凌的场所,害怕去某些场所,如不敢上厕所、下课时不敢离开教室等

因内心痛苦、孤单,极有可能出现自残甚至自杀行为

经常有意无意到教师办公室附近逗留,看到老师欲言又止

财物

变化

零用钱花得很快

个人的书包、文具和衣服等常常出现损坏,问及原因时,表达含糊不清或不敢回答,如“不知道怎么就坏了”等

个人物品常常丢失,常常说“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弄丢了”

关系

变化

减少与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不太喜欢与别人讲话

下课后常常自己一个人活动,害怕与同学相处

明显被同学孤立

害怕参加互动性的集体活动

容易发生学生欺凌的场所

学校内部

教室、楼道、操场、校内花园、厕所、宿舍等

周边区域

僻静的马路弄堂绿地或广场,与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密切相关的场所等

虚拟空间

社交网络、游戏聊天区、论坛等

(二)报告

1. 报告

1学生对于可能发生学生欺凌的情况或者已经发生的学生欺凌事件,要及时、如实报告老师。

2教职工发现、接获学生有明显情绪反常、身体损伤等情况的,应及时沟通了解情况,可能存在被欺凌情况的,要及时向学校报告。

3家长发现孩子情绪变化和行为异常,疑似遭受欺凌的,应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协助学校开展调查处理。

(4)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学生欺凌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

2.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

² 时间、地点、涉及人员及具体情况(起因、过程)。

² 形式、程度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² 涉及人员的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

² 已采取的措施。

² 其他相关的重要情况。

报告内容要准确、客观、详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要及时续报。

三、干预帮扶

(一)欺凌者

1. 对欺凌者进行法治教育。通过法律常识普及,使其清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性质和法律后果;对欺凌者进行社会常识教育,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社会交往价值观,培养其养成健康的人际交往习惯。

2. 对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疏导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增强自身的反省能力和自我监督、约束能力;培养其情绪管理能力,教授相关沟通技巧,提高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

3. 对欺凌者进行行为矫正。学校与家长或监护人定期相互报告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及其相应改进情况,直至学生恢复正常的行为标准和心理水平;学生、教师与家长或监护人可以签订协议,列明学生需要达到的改进目标和具体改进措施。

4. 为欺凌者重建社会关系。在对欺凌者施加了适当处罚后,应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引导其回归正常的生活;提供学习指导及其他学业上的帮助,辅助其重新开启学校学习。

(二)被欺凌者

1. 善意对待被欺凌者。保有温情,对其信任,不可歧视,不要质疑,不能责备,引导其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说出事件的真相,帮助消解不安、自责、恼怒等不良情绪。

2. 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陪伴被欺凌者,多鼓励多表扬,可以交付一定的事务性工作,让被欺凌者重拾学习、生活的信心。组织同伴帮扶,帮助被欺凌者重新融入班级生活和学校生活中。

3. 加强对被欺凌者的辅导。包括:与欺凌有关的知识辅导,帮助其了解和学习学生欺凌的基础知识,教会授其面对和处理欺凌的方法,辅助其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关心理辅导,纾解、疏导被欺凌者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积极引导被欺凌者接受恢复性课程。鼓励被欺凌者学习相关课程,参与交流与分享的学习群组,通过学习树立正确认识,通过交流排解负面感受。因欺凌发生心理或身体疾患时,联系相关医疗机构对被欺凌者进行治疗。

(三)围观者

1. 加强反欺凌教育。分年段采用班级教学、学习群组等多种方式,借助案例分析、视频观看、角色扮演、参观调查、头脑风暴等多元手段,使学生了解到欺凌的严重危害,培养其对欺凌行为的正确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责任感,在面对欺凌时能够展现道德勇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勇敢地对欺凌说“不”。

2. 教会应对欺凌的具体方法。教导学生遇到他人被欺凌时应当坚决制止或及时报告、报警,同时必须做到不围观、不起哄、不火上浇油。教导学生以高度共情的立场,为被欺凌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力求让被欺凌者尽早脱离被欺凌的困境。

(四)对重点班级、学生的持续关注

学校应当重点关注发生过学生欺凌事件的班级,班主任应当特别关注有欺凌史和被欺凌史的学生。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也应当留意观察有欺凌史和被欺凌史的学生,有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反馈。

(五)强化家校警联动

主动建立家校警联动和沟通机制,让家长、公安民警参与到学生欺凌的防治工作。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

2024.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武宜路217号    电话:0519-86504325; 0519-86505133    传真:0519-865047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0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