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系统教师“大家访”活动案例(参考)
主题:特别的家访给特别的你
家访起因 | 上半年,我执教五年级,我们班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瘦瘦小小的,但很精神,长得也非常帅气。因为个子不高,所以总排在队伍的第一个。他课堂上虽然思维活跃,但手上总是会不停地做些小动作,他也很有艺术天赋,画的画栩栩如生,经常在各类绘画比赛中得奖。 就是这样一个机灵、讨喜的孩子却偏偏有时候扭扭捏捏的,少了那一点点勇气,总要人推一把才行。一遇到事情,他就情绪崩溃,总是哭喊着“我要找妈妈!” 这么聪明的小男孩为什么会缺乏男子气概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邀约了上海三愚心理工作室刘险峰博士,一起走进了他的家,进行了一次家访。 |
家访经过 | 他的爸爸妈妈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而他则躲在爸爸妈妈的身后,不断地拨弄着自己的手指,显得有些紧张。 刚走进他的家,发现他的家里非常干净、整洁,打扫得一尘不染,物品摆放也很整齐,让人走进去就很舒心。右边客厅里摆放着一整套红木家具,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当我们提出要去他的房间看一看时,他虽然有些扭捏,但还是带我们参观了他的房间,房间里的布置也很温馨、整齐,并没有什么异样。但是,他床上的枕头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他窄窄的单人床上竟然有两个枕头,于是好奇地问了问床上为什么会有两个枕头呀?是不是平时还有其他人和你一起睡觉?他刚开始回答没有,是自己单独睡的,那个枕头是出于习惯,每天晚上一定要抱着枕头才能够入睡。不过,在后来的交谈中,他的父母无意间透露了,周末时,他的妈妈有时还会陪他一起睡觉。 【这时候,我在想,他在学校里有事就要找妈妈的做法可能就和妈妈现在还陪他睡觉有关。】 参观完房间后,我们就到客厅继续聊天,我们让他来进行座位的分配,组织大家坐下。一开始,他有点不知所措,不断地拨动手指,嘴里发出“嗯……额……”的声音,眼睛还时不时瞟向他的爸爸,看看爸爸的眼色。一边小心翼翼地问爸爸:“可以吗?”爸爸貌似同意,平淡地说:“那你就分呗。”开始,他让我们坐在餐桌边,爸爸咳嗽了一声,用手指了指客厅,于是,他赶忙改口,让我们到客厅的红木沙发上坐。他先让爸爸妈妈入座,但爸爸却站在一边,迟迟不入座,并且用眼神示意他应该先安排客人入座,他才赶紧安排刘博士和我入座。在指定座位时,爸爸还一直在一旁咳嗽,直到他点对了位置,咳嗽声才消失。 【看着这样的场景,我不由地想他平时在家可以真正自己做主的机会一定也很少,父亲这种严苛、挑剔的态度也是造成他怯弱的原因。】 当我们让他的父母来聊聊对孩子的看法时,他的爸爸第一句话就是总体还行,就是吃得不多,长得太瘦,害怕孩子不长个。当我们继续追问还有其他看法吗?的时候,他的爸爸却保持沉默,想了很久都没有能回答得上来。 我们又问了孩子他对于爸爸妈妈的看法,在讲到自己的妈妈时,他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而讲到自己的爸爸时,他却欲言又止,不停地看向自己的父亲。在交谈中,妈妈不停地帮他接话,在随后的谈话中,我们还了解到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长期不在家,他的生活起居主要由妈妈负责,又因为是“老来得子”,所以妈妈很宝贝他,在家也从不做家务。 |
情况分析 | 首先,房间里的两个枕头就露出了端倪。到五年级还需要妈妈陪睡,能看得出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对他呵护过度,导致他安全感不足,从而影响希望品质的塑造;同时,这也是边界不清晰的表现,是导致他专注力不理想的原因,缺乏目标品质。 其次,在客厅安排座位时,他不知所措,看来他平常很少有机会能够自己做决定,所以自主性和积极性都不高,显得意志品质欠佳。 第三,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爸爸只看见他的缺点,对他的要求过分严苛,这会让他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过低,从而导致安全感不足。 第四,妈妈总是在他遇到困难时就立刻给予帮助,这是即刻满足,甚至是超前满足,缺乏延迟满足,所以勤奋的品质就难以建立起来。 家访到这儿,“这么聪明的小男孩儿为什么缺乏男子气概”这个问题,我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 |
措施与成效 | 了解了情况后,我们给孩子的家长提出了几个建议: 一是取消孩子房间的第二个枕头,让孩子真正独立睡觉; 二是爸爸妈妈在平常生活里要多鼓励、夸奖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爸爸; 三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独立起床、整理自己的房间;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如:洗衣、拖地等。 临走前,我们还给了他们一份“学生品质塑造清单”,让他们可以对照清单清楚明了地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回到学校后,我也经常请他帮忙,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分发作业、整理图书角、扫地、拖地等,我还在班队课上创造机会让他来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从而提高他的自信心。 通过后期与家长的交流,我了解到他现在已经完全独立睡觉,并且我发现他慢慢变得敢于尝试了,在这个学期的中秋庆祝联欢会上,他还和其他同学一起上台表演了节目呢。 |
家访反思 | 我们将这次家访的特点归纳如下。 一个“目的”: 我们要明确家访的目的是发现亲子互动模式,调整师生教育模式,引导家长作出改变,形成家校合力。 两个“关注”: 我们还要对显性的家庭环境和隐性的互动模式予以关注。 首先,关注显性的家庭环境——进门后先观察家庭房间布局,家具物品摆放是否有序整齐,再观察家庭环境是否卫生整洁等。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发现当家庭环境井井有条时,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常常更有条理;如果家庭环境不整洁,物品摆放杂乱无序,学生也常常不能有序摆放和保管自己的学习物品,他的个人卫生情况也常常不容乐观。 在对家庭环境的观察中,我们还要重点关注物品摆放的边界问题,比如刚刚故事中的两个枕头,孩子的玩具随意摆放在客厅里,孩子的房间里出现大量的其他家庭成员的物品等,这些现象都会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其次,关注隐性的互动模式,分为以下四点: 一是关注父母对孩子的一贯评价方式,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如果充满着消极的、负面的评价,就会大大挫伤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变得悲观、消极,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是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谁掌握发言主动权,学生是否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学生在说话时,父母不停打断他的话或直接不让孩子说话,这样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 三是关注家长回答问题时思路是否清晰,回答是否聚焦,是不是会绕弯子,家长的聚焦能力同样会影响到学生。家长回答问题时绕弯子,不聚焦,学生往往在课堂听讲时也不能抓住重点,在表达的时候也会拐弯抹角、绕来绕去兜圈子; 四是关注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某些矛盾和摩擦,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那么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也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最后,我们还提炼出了家访的两大策略,一是沟通的策略,二是反思的策略。 一、沟通的策略 1.澄清家访目的 我们在家访前,要提前预约,和家长说明家访是为了对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进行观察,从而寻找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不是上门“告状”或批评孩子,打消家长和孩子对家访的顾虑,试图转变他们对家访的态度,让家长和学生乐于配合,形成积极的情绪。 2.客观陈述事实 在交谈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就是一个倾听者,让每个成员都发声,听他们是怎么说的,来进行事实确认并引导他们继续交流,在聊到孩子在校表现的时候,我们也只是讲述在学校的具体行为,陈述客观事实,不带着情绪做道德判断。 3.进行开放提问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要说的很少,主要是让学生和家长进行表达,抛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和家长,让他们来谈谈对这个问题或现象的看法和感受。例如:你怎么评价自己的孩子?你同意爸爸妈妈的看法吗?那你们是怎么做的?从而探寻家庭成员的交互模式,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和习惯的由来。 二、反思的策略 1.撰写家访报告 家访结束后需要对这次家访进行简单地整理和记录,方便后期在学校和学生相处过程中对学生品质的塑造和培养。在案例里,我客观地列出了家访过程中的表现,分析了这些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建议。 2.改变固有做法 家长和老师都应作出改变,回到学校,我会反思日常教育行为,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和改变,同时,我也会实时跟进,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凝聚家庭的力量,形成家校合力。 在整班、全员的家访中,我自己也发生了改变,我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对学生的接纳度更高了,也会对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更多的自我反思和调整。 |
作者:常州市凤凰新城实验小学 王云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