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案例
发布日期:2019-11-14    点击次数:     录入者: 王芳    来源: 本站原创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对于多数初中生来说,这是他们在学习物理后遇到的第一个内容繁多、结论严谨、应用广泛的实验,新课标也把这个实验规定为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此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此实验不但可让学生顺利掌握相关内容,更能使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由于本校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本人在分析原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实验过程进行细化、对虚像的观察方法指导进行深化、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改进

教学目标:

1、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2、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实验内容设计

1、用凸透镜观察烛焰,找寻不同的像,形成感性认识;

2、学会正确摆放实验器材,并在此基础上,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让学生掌握找到清晰像的方法,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奠定基础;

3、调整烛焰、光屏的位置,找寻清晰的不同的像,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凸透镜成像影响因素的感知,提出猜想

4、依次探究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倒立等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和不成像的条件,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设计

1、在引入环节中,在学生回忆生活中凸透镜成像后,采用观察法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烛焰,让学生从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2、在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学生仅仅是对成像特点有感性的认识,缺乏严谨的理性分析,所以本环节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和“多次实验总结规律”

3、在数据分析环节,采用图像法使实验结果更直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发展性学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教学引入

先提问:你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或装置上用到凸透镜吗?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成哪些像呢?再让学生利用桌上提供的凸透镜,观察烛焰。(自然而然地引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教学过程

1)初步体验

 首先向学生介绍实验所需用到的器材,并告知器材的正确摆放位置,然后让学生动手试试并观察a.凸透镜能成像吗? b.屏上的像清晰吗?

(此过程既能让学生掌握找到清晰像的方法,又能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多种不同的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形象思维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能力

2)实验探究

探究1:把蜡烛放在离透镜较远的地方,移动光屏直到屏上呈清晰的像为止,观察像的特点,逐渐移动蜡烛靠近透镜,并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观察像的特点。

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凸透镜成像是这样的丰富,那么,凸透镜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提出猜想:“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凸透镜的焦距”“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针对学生的猜想教师演示:用控制变量法,固定物体、凸透镜的位置,移动光屏,成像情况改变了吗?像变模糊了,是像的距离变化了呢?还是其他位置根本就没有清晰的像呢?

(排除“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这一因素,凸出本实验的重点:凸透镜焦距不变时,物距变化对成像的影响。

探究2:移动蜡烛的位置,并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时,测量并在表格中记录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探究3:移动蜡烛的位置,并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由于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思考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焦点位置,二倍焦距位置、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初中学生

来讲,很容易注意了这方面的内容而忽略观察其他内容,从而就很难从整体上把

握这个物理变化的过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指导学生把三组物距、像距标在数轴上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规律。)

4)探究4:根据探究2和探究3的结果,想一想物体放在什么位置时可能成等大的像?

5)探究5:移动蜡烛到一倍焦距内,调节光屏的位置,烛焰还能在光屏上成像吗?

 过渡:既然不是成实像,那会不会成虚像呢? 又该如何观察呢?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是如何看到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水中的“假鱼”的呢? 那么,在凸透镜中发生的是折射,且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透镜的两侧,所以我们若想看到虚像,也应该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观察 所以我们的眼睛应该在哪侧观察呢? 

关于虚像的观察,是本节课教学中难点的难点,教材上直接告诉学生观察虚像的方法,学生也学会了观察虚像,但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除了达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外,还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6)探究6:移动蜡烛到一倍焦距处,调节光屏的位置,烛焰还能在光屏上成像吗? 用眼睛直接透过凸透镜观察,你能看到像吗?

    通过6个探究实验,学生能完整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并且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重现整个实验,并且帮助学生总结出凸透镜成像动态规律。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同时通过总结反思,将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我用两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总结:

1)堂课中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在学习方法上哪些收获?

4、课后作业

凸透镜成像规律特别难记,请同学们回去后尝试寻找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编口诀、画图像等等。本题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主动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突出实验的重点,利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突破实验的难点。还根据实验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利用实物投影来帮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知道学生绘制图像;利用FLASH软件帮助学生总结更深层次的规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实验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武宜路217号    电话:0519-86504325; 0519-86505133    传真:0519-865047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0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