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课题有关理论学习摘记1
发布日期:2018-01-04    点击次数:     录入者: 王芳    来源: 本站原创

自主生成、高效和谐:学力发展与评价的价值追求与教学行动—“初中学生的学力发展与评价”

学力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而形成的认知、能力、态度、情感等的实际水平和行为表现。 它包括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三个方面,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学力,这种课堂表现以 “自主自为、合作生成、开放包容、高效和谐 ”为价值取向,在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的基础上融入 “定向和设问 ”、“探究与反馈 ”、“点拨与整合 ”等三个环节 。 学力评价体系由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三部分组成,其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并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

  (一)培养学生学力是初中教学的主要任务

学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过程。 它呈现塔型结构,其中,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石,创造性学力依赖于前两种学力的培养程度和发展力度,它是学生最终产生创造力的源泉。 应当指出创造性学力和创造力是学力发展的美好愿景,它需要引导,需要点拨,需要激励,需要用心培养。

  (二)构建发展性课堂是关键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学力,就必须构建互动而开放的发展性课堂。

1.发展性课堂的价值取向

发展性课堂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1)自主自为;(2)合作生成;(3)开放包容;(4)高效和谐 。

2.发展性课堂的教学行动

“自学·议论·引导 ”教学法上衍生出的 “发展性课堂三环节 ”,其中第一环节解决动力、兴趣问题,第二个环节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第三个环节在对问题反馈矫正的基础上生成新知, 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目标。 “三环节 ”中教师的主宰作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了。 课堂不是以学生习得的多寡为前提,而是以学生是否需要、能否学会为前提;不在于教师 “讲 ”得是否精彩, 而在于能否持续不断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能否始终将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始终, 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生成新知,发展能力。

  (三)对发展性课堂评价的粗浅认识效果

评价结果的最佳呈现方式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同时,在学力评价中要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突出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看重学生成绩与综合素质的增值,而不是简单地以分数论英雄。 采用延时评价或延时重考的办法,可达到即时评价难以达到的效果。 此外,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 同时加强家长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校联系本,及时评价学生的阶段表现或问题,定期记录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武宜路217号    电话:0519-86504325; 0519-86505133    传真:0519-865047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0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