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
偶然打开书柜,一本的书从中掉了出来。
我弯腰捡起,拍了拍积满灰尘的书面,这本书好像很久没有看过了。书很厚,黑色的封面上印着一张很小的图片 ,图片上的人穿着长袍,留着辫子,这像是描写旧中国的书,图片下方写着几个大字—阿Q正传。好像听我爸爸说起过。
这本书 好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贪婪的汲取这。
《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我人在孜孜不倦的看着,我翱翔于书中的故事,以至于都没有发现爸爸已经回来了。
“这么认真,在看什么呢?”爸爸说到。
我突然惊醒,看了一眼时钟,已经5点多了。
“没什么,就是《阿Q正传》!”我回答道。
“《阿Q正传》啊!”爸爸感叹道,“这是你爷爷留给我的书,在小时候,他就陪我读过好多遍,可真是怀念。”
“奥,是这样啊。”我说道。
“你能读懂这本书是写什么的吗”爸爸问道。
“是批判社会的?”我疑问道。
“是啊。这本书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爸爸说道:“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Q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的现实处境是如此悲惨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阿Q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
“嗯。”我同意道。
是啊!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他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游荡,被迫作为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
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
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的某一点,使其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在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明显打上了近代社会急剧破产,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觉悟的农村流浪雇农的阶级烙印。
小说对未庄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阿Q精神胜利法与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的联系,与小生产者的落后、闭塞、保守、软弱地位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另一方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是历史上“两次奴于异”,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即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弱点”。
毫无疑问,阿Q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人的典型,写出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性。
鲁迅的《阿Q正传》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中明白许多。
湖塘桥初级中学 二(7)班 邱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