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青果在线学校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6-03-11    点击次数:     录入者: 金麟    来源: 本站原创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渗透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平台以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为开展资源性学习提供了方便。
   2、近几年,常州市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使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面向全市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青果在线”教学资源平台,是通过集中优秀教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起的在线学习课程资源体系,为学校教师进行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科学习方式转变构建全新、开放的学习环境。
3、作为一所有着八十年历史的公办初中,我校积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抓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大胆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教师从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迈进“有声有色”的现代化课堂,教师学会了做ppt,学会了电子白板,学会了flash……信息技术是瞬息万变的,我们老师目前的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依托网络下载的现成的图文或视频资源,然后制定成ppt用于教学。但目前网络资源质量明显下降,更新速度也较慢,再则很多内容与本地教材不匹配。这些原因严重制约了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青果在线”教学资源平台的建成,对于我们学校真是久旱遇甘露。首先,给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青果在线”资源是本土的,与教材匹配,质量有保证;其次,“青果在线”教学平台进入课堂,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更加及时全面,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甚至学生学习的难点、关注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三,通过教学平台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思考,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讨论而非告诉学生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探索者和建构者,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保证学生不偏离主题,最终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语数英等主要学科教师基于“青果在线”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一系列富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课例。
(2)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利用课内、课外对“青果在线”教学资源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基于“青果在线”资源的学习方式。
(3)通过课题研究,其他学科积极参与“青果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上传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的视频资源。
(4)通过课题研究,基于“青果在线”课程资源网,促进学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推进学校教学改革。
 
2、研究内容: 
(1)当前学校学科教与学现状的调查
问题是开展研究的前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日常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获得教学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知识常用的方法和获得信息一般的途径。调查结果形成书报告,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
(2)熟悉“青果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及其应用
    青果在线以免费的学习资源为核心内容,以同步教学内容和知识为核心的知识树体系,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实现同步学
习和练习。在线资源突破地区的局限性,把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的学生平等享有优质教学资源。
    青果在线学习平台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学习管理和服务平台,将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基于网络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知识的延展与拓宽。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学习;使学生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到主动的学习中来,改变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构建一种平等、自主、个性、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
(3)语数英等主要学科构建基于“青果在线”资源的课堂教学课例
    基于青果在线资源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和模式,比如: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辅导相结合模式;线下的学习和线上的辅导相结合模式;线上的学习辅导和线下的考试评价相结合等。通过研究,形成线上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用模式和方法。
教师利用青果在线资源,可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态化应用,
可以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应用等。通过本课题研究,推动青果在线资源的常态
化应用。
(4)学校其他学科资源在“青果在线”上实现共享
“青果在线”资源平台上,语数英等主要学科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本校可把具有校本特色的课例上传共享。其他学科目前视频资源量还不是非常充足,甚至有些学科还处于空白。本校在实践研究中,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参与“青果在线”平台建设,制作一系列微视频,上传“青果在线”平台,丰富网络资源,实现共享,最终形成富有湖中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
(5)形成基于“青果在线”学科教与学方式的范式
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有湖中特色的基于“青果在线”学科教学范式,和基于“青果在线”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6)建立资源评价体系
    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对“青果在线”已有资源在线使用和课堂教学中的效能进行评价,同时对本校上传的微视频资源也进行效能评价,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在线教学资源评价体系。
 
3、主要观点
(1)基于“青果在线”学科教与学方式可以实现转变
(2)基于“青果在线”学科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可以提高教师核心素养。
 
4、创新之处
(1)丰富“青果在线”平台学习资源
    “青果在线”平台学习资源是动态的,应该随着学习环境和学生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学校在充分利用“青果在线”资源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线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
(2)基于“青果在线”混合式教学
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的翻转,课前学生登陆“青果在线”开展在线预习,课中通过智动课堂系统开展课堂学习、评测,了解课前复习效果,课后通过空间学习中心查看课堂学情数据,以及课堂学习中的所有数据。
(3)建立在线学习资源的评价体系
基于教学实践,对“青果在线”学习资源进行效能的评价,并形成一套资源评价体系。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基于“青果在线”教学资源,以课内为主、课外结合的方式,把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基于网络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知识的延展与拓宽。促进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2.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应用研究法为主,结合调查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
应用研究法。组织教师、学生进行青果在线学习平台的实践,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逐步形成和完善青果在线学习平台应用的有效范式。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日常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知识常用的方法和获得信息一般的途径。
案例研究法。本课题将选取学校主要学科的教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3.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历时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1——2016.3)
拟定课题方案,组织论证;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
培训;讨论课题展开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理论与技术培训。
2.全面实施阶段(2016.4——2018.4)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邀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根据
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深入展开实践与运用的研究,了解并熟悉青果在线学习平台及应用软件,选取主要学科研究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从不同层面、不同课程、不同阶段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对青
果在线学习平台应用实践和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对课题研究行为跟进与分析,提炼阶段性成果。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并对部分阶段研究成果的实际效
用进行再检测和修改。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
成效的并具有推广价值的基于青果在线学科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策略与模式。
    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8.5——2018.12)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汇集典型案例,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
(3)举行课题鉴定会,结题。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 10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601-201612
当前学校学科教与学现状的调查
调查报告
金麟
2
201701-201712
语、数、英三门主要学形成课堂教学课例
报告
贺剑英
3
201701-201712
中期研究报告
报告
壮旭东
4
201801-201812
      建立微视频资源库
网络资源
周强
5
201806-201812
形成一套青果在线资源评价体系
报告
王怡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限 报 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
序号
完成时间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1
201812
《青果在线学校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究》论文集
文集
金麟
2
201812
微视频资源库
网络资源
周强
3
201812
结题研究报告
报告
壮旭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武宜路217号    电话:0519-86504325; 0519-86505133    传真:0519-865047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0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