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儒林外史》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3-09-25    点击次数:     录入者: 湖塘桥初中    来源: 本站原创
《儒林外史》读后感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这本小说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同时也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一字文木,号粒民。出生在清代康熙年间,主要活动于雍正、乾隆两朝。作者生活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家庭里,但从他的上辈起就开始衰落。23岁那年,他父亲去世,由于他不善理财,没几年工夫便将祖业耗尽。于是他怀着“逝将去汝”的愤懑心情赴南京,过起了更加贫困的生活。就是因为过着和老百姓一样的生活,所以才眼睁睁的看着当时的社会颠倒昏暗。他用了10年的时间将社会中的种种黑暗记录了下来,整理成为一本举世著作《儒林外史》。
    全书共56回,从王冕的故事开始讲起,刺猬本书的第一回,就从字里行间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笔触的辛辣和讽刺。之后的故事,从周进,范进开始落笔,构造了生动形象艺术氛围,也让读者们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像是亲身经历了一样。说到关于范进中举,就想到那个时候的科举制度,从明清开始,科举制就不发挥着它本身的作用,也因为明清王朝时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这种文化专制统治使当时的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讳。如晚清思想家龚自珍的诗句感叹,思想界陷入“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中。“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度的理论基础,封建统治者往往把读书和做官直接联系起来。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儒生们醉心举业,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人生世上,除了这件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这些都真实的反映了儒生们的精神状态和死板的脑子。既然是讽刺小说,作者也不免揭示了他们做法和思想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在此书中,人物可以分为三大典型:
    1、腐儒的典型
由腐儒二字看出。此种类型说的是周进和范进,两“进”。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里惨遭巨大的摧残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蛊惑之大。它深深的钳制着文人们的思想,使他们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2、贪官污吏典型
     说到贪官,自然就会想起汤奉和王惠。有些家里穷,又可怜的读书人中举成为官后不免会有贪官污贿的行为。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南昌太守王惠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汤奉作为一个知县,胡作非为,作威作福,让老百姓受尽了苦。这些官吏凭借自己科举得意,到处耀武扬威,蛮横无理,这就进一步告诉我,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不堪。
3、正面人物典型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陋的揭露和讽刺,还有对正面人物的赞美和歌颂。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名利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就是举例的典型人物。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王冕的形象能用:缚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文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评价别人的标准。杜少卿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以及读者们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鲁迅先生评价这本小说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一(13):张 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武宜路217号    电话:0519-86504325; 0519-86505133    传真:0519-865047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0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