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动发展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副校长蔡军
现代学校发展要求学校的发展目标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而不是从学校外部赋于其上的统一标准;学校的改革与实验发端于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基于对学校现状诊断的准确性;鼓励学校具有个性,形成学校特色;学校发展成效的评估在同类学校横向比较的同时,更侧重学校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因此对于现代学校来说,第一个发展要素就是要制定本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划。他们应该通过考察本地区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确立一个时期内本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制定实现那些目标的战略与策略措施。
学校主动发展项目的设计
学校主动发展项目设计讲究的是目标的明确性、构想的全面性、实施的策略性、操作的程序性以及效果的可测性。同时应建立有助于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学校自评机制,定期进行自评与校内互评,并根据自评结果及时调整学校发展措施与进程。
学校主动发展项目设计的模型为:现代学校的理念与意识——学校发展规划——项目(活动)、项目(活动)设计、创造性行为实践——丰富、支撑学校理念,推进学校主动发展。
我校2004年2月被常州市教育局确认为“三年主动发展试点校”,学校制订了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明确了“以勤为本、勇于尝试、共享欢乐”的办学理念,依据这一办学理念,学校首先对教师的生存、发展状态进行了认真而细致地分析:全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0%,这是学校继续成长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但这样一个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却很不均衡,尤其是课堂教学专业水平、专业精神与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差距较大,与课程改革、现代学校建设、现代教育发展、满足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学校深深认识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严峻性,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低水平、浅层次必将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为此,学校决定以校本研究室为载体,设计学校主动发展项目——“基于课堂,青年教师教学专业发展行动”,试图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探索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缩短青年教师从新手期到成熟期的成长周期,建立起青年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变化夯实人力资源的基础。
在确立了学校主动发展项目后,学校委托校本研究室进行了项目的设计:
确立项目主题与目标
项目主题为“拼搏课堂:学会教学;植根课堂:体验幸福”,围绕主题,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活动:
——植根课堂。教师专业不可替代的基点是“‘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而这一基点必须在课堂拼搏中实现。综观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成长的案例和规律,无一例外是一条途径——“课堂拼搏,学会教学”。活动将以课堂为核心场所展开,把课堂作为培训室,在具体、鲜活的教学情景下,围绕“课堂教学设计方法”“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愿景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培训,逐步使青年教师“学会教学”。
——课堂诊断。教学问题来自课堂,如何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堂诊断是有效途径,“课堂观察”则是课堂诊断的技术支持,更是一种促进教师深刻反思的有效方法。活动中将以常州市向全省开放的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中的优秀课例为范例,组织校内外各学科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诊断,让青年教师主动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以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行为,省视自己的教学,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课堂案例。根据现代教育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也应遵循从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到特殊案例的知识,再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学研究课+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教育行动”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改变以往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忽略了案例与策略的反思与分析,实际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谈,教学任务(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种缺失。活动中将帮助青年教师学会撰写教学案例,会用教学案例,多用教学案例,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体验幸福。教师职业生涯内的尊严与幸福主要来自于课堂,青年教师对专业的执着精神必须要有成功与幸福的体验。活动中将应用本校学生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教师课堂教学诊断书、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青年教师网上课堂案例展评活动等,以发展性原则全面评价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体验来自课堂的幸福。
项目设计内容
——“我眼中的问题”。青年教师反思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并邀请学科组内同行和学校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领导干部一起分析自己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填写“教师课堂教学诊断书”,全面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状态并提出自己最需改进的一个问题。
——“专家眼中的问题”。青年教师开常态研究课,学校邀请校内外资深教师听课,会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确立本学年参与活动的每位青年教师最需改进的一个问题。
——“我的行动”。青年教师每两周邀请教研组长听课一次,参与活动的相同学科或相近学科的青年教师每周互相听课一次,及时进行“说课—评课”活动,不断改进存在的问题。
——“我的课堂故事”。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将自己每月认为最得意或最有感悟的一节课写成教学案例,并请学生对案例给予评价,发布在学校教师成长博客上,学校将组织全校教师给予评价。活动结束后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教材收藏于学校图书馆并给予优秀案例撰写者一定的物质奖励。
——“我改进后的课堂”。活动结束阶段,学校将邀请校内外资深教师听课,征求教研组长、学科组内教师意见,给与参与活动的每位青年教师真实、公正、客观的评价,请改进效果好的青年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示课并作为优先推荐参加各类优秀教师评选的依据之一。
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设计动员。
——第二阶段:诊断培训。
——第三阶段:实践行动。
——第四阶段:汇报展示。
——第五阶段:反思总结。
形成评估方法
——行政评价与专业评价相结合。学校行政主要对青年教师参与活动的愿景度与专业态度进行评价,由校内外资深教师组成的专业评估组主要对青年教师在活动中教学问题改进度进行评价。
——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学校既对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质量给予定性评价同时更关注青年教师通过活动专业水平提升的幅度与专业发展的空间度。
——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相结合。学校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对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给予评价同时更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满意度。
——专项(阶段)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学校既对青年教师参与活动各个项目、各个阶段的绩效进行评价同时对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绩效进行评价,最大限度的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学校主动发展项目的实施
——第一阶段:设计动员。学校首先将校本研究室设计的活动方案提交学校行政办公会讨论通过,由课程研发部征求各学科教研组意见,动员、组织各学科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参加活动,共有30名青年教师自主申报参加了活动,涉及到了学校绝大部分学科中的青年教师。
——第二阶段:诊断培训。学校邀请校内外资深教师,借助市教研室教研员、南师大学科教授的力量,通过随堂蹲点听课、组内说课、评课以及教研组集体诊断等形式对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全面进行了课堂诊断,在全面课堂诊断的基础上青年教师制定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书,确立了本学年需改进的教学问题。由学校课程研发部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方法”“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愿景方法”、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方法”以及撰写课堂案例的培训,组织青年教师赴上海闸北八中等学校进行研修、与本地兄弟学校展开校际教研、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等多种路径,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专业理论素养。
——第三阶段:实践行动。校本研究室开发了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用)、教师课堂教学诊断书、优秀课堂案例推荐表等提供给教研组和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作为活动的必要工具。由课程研发部具体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展开课堂教学问题改进活动,每月组织一次教研组长与青年教师的主题沙龙活动,交流本月活动情况,每月指导、督促青年教师撰写好一篇课堂案例并及时发布在学校教师成长博客上,并组织学科教师给予评价。校长室每周在教师成长博客中通报青年教师参与研究活动的情况。
在活动展开的同时,校本研究室还在教师成长博客中开设了“教师专业行动”栏目,拓展了教师学习与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也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展开教研,一学年来共撰写了574篇教学日志。
——第四阶段:汇报展示。由学校组织校内外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一学年以来的教学改进情况全面诊断评价,采用教师论坛,全校研究课、教学沙龙活动,学校对外教学展示活动,优先推荐参加市级以上教学竞赛或各类优秀教师评比,学生、同行评教活动等形式,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成长较快的青年教师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树立青年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校本研究室组织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申报了市级课题“教学研究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并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被正式确认为市级立项课题。
——第五阶段:反思总结。学校组织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反思并召开专题研讨会,学校广泛征求教研组长、学科组内教师意见,对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利于下一学年反思后的行动跟进,课程研发部负责整理好一学年来的各种活动资料归入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