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有关理论学习摘记
资
料
来
源
|
题目
|
《对学力研究的扫描、反思与重构》
|
作者
|
胡志金
|
|||
书名
|
无
|
版别
|
省级刊物
|
||||
报刊名
|
《教育导刊》
|
期次
|
2010(04)
|
||||
文章要点摘录
|
我国的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而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恰巧培育了我国学生的坚固的基础性学力,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发展性学力,因而为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在校初中生的发展性学力。
谈及素质教育,便可想到其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除了提出以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育目标外,还倡导和推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要旨的学习方式。一定意义上来讲,于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一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我的学习能力,二是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众所周知,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基础是经济可持续,条件是生态可持续,目的则为社会可持续,所以人类追求的是以人为目标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稳健、持续和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在这一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引领下,发展性学力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吸引了一众研究者的关注。所谓“发展性学力”,指的就是学生主体为适应迅猛发展的未来社会,其自身必须具备自我发展的态度、能力和知识的复合,这三点的复合构成了发展性学力的内涵。
关于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理论基础,有三种: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二是加涅提出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三是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仔细分析这三种理论,便可发现它们存在一些共通之处: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②都关注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组与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③强调学习者个性、特长及态度在学习中的作用④强调评价的多元化。
|
||||||
体会
|
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具体策略
1. 着眼语文课堂,创设良好兴趣情境
在我看来,学习兴趣和学习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最为直接的因素,也是知识探求活动最重要的动力,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先,必须明确认知清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前提,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着眼于语文课堂,在详读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创设兴趣情境,增强刺激、激发情趣,让学生爱学、好学。比如,讲授《故乡》一文时,老师总结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特征若提问“闰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未免过于笼统和宽泛,如果老师换成“①‘紫色的圆脸’是什么意思?②‘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③闰土为什么‘颈套银项圈’呢?”这就很容易就让学生感觉到闰土肤色健康、生在农村和父疼母爱的人物形象,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进行协同合作的过程,合作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分工和职责,彼此担任着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一起完成任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而且能够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务必要多多组织和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并鼓动班级学生积极参与,最终发展到学生有自我学习、展示自我认识特色的需要。
3. 鼓励自主学习,锻炼自我形成知识
自主学习对初中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计划的规划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时还学要学生投入一定的情感,获取真实情感体验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发展性学力。就拿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来说,老师可提前制作好本节课的导学案,并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详读文章的基础上总结有关苏州园林的特征和建造优异之处,归纳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同时提出自己搞不懂的问题,相信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将会养成并训练好自我形成知识的能力。
4. 精心设计作业,育知识结构化能力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而知识结构化能力的形成也意味着离发展性学力的养成更近了一步,所以初中语文老师也须精心设计课后作业,以此达到培育学生知识结构化的能力。语文教材中一篇文章的结构体系相对好划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只需通篇讲解文章和理清思路,无须给学生划分好文章结构,可以将文章内容的结构化体系构建放在课后作业中,一是给学生提供自我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机会,二则锻炼学生自主划分文章结构、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为初中生发展性学力的养成打好基础。
|
||||||
摘记人情况
|
姓名
|
朱万川
|
学习时间
|
2015.7
|
|||
研究课题
|
《初中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与评价研究》
|
||||||
备注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