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讨活动记录表3
时间: 2018年3月13日 地点: 第一会议室
活动主持人: 薛颖娟
参加人员: 课题组成员12人
活动内容:语言内化能力相关理论学习
一、殷亚东老师重申本课题的重要意义,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薛颖娟老师组织大家学习语言内化能力的相关理论。
1.内化
所谓内化,简单地说,就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的过程。《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内化“internalize”一词的解释是: “使态度、行为、语言等经学习或同化、内在化,成为本性或主观意识”。
2.语言内化
语言内化是指个体将教师所传授的学习方法和自己使用的学习动作转化为心智操作和心智能力的过程,是学习方法转换成学习能力的内化过程。
3.语言内化的过程
语言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得”,另一种是“习得”。
“学得”指通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形、语篇结构等的讲解,再加上有意识地练习、记忆等的活动。虽然“学得”的语言知识系统存储于大脑的左半球,但并不一定在语言区。所以“学得”的语言知识就算形成系统也缺乏言语实用的社会性,只能以独立的语言现象停留在意识层,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
而“习得”语言,是指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下无意识地自然地接受、认知、储存和使用语言。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知识是通过大量的运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自然内化并迅速转化成语言能力。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习得”理论已经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的activity模块,就是由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形成交际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让学生积极参与,担当一定的角色并大胆思考,自由讨论,以达到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的这两种方式中都涉及到了“内化”这个概念。这两种“内化”缺一不可,不是强调“习得”就否定了“学得”。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是语言内化的前提,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语言材料的运用是关键。这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三、主要收获
1.各教师明确了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2.通过讨论使各位教师对这次课题研究有了全面的认识,为更好地进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