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想品德活动型课程的构建策略》申报评审书
发布日期:2019-04-27    点击次数:     录入者: 周强    来源: 本站原创

附件2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想品德

活动型课程的构建策略》

研究方向:             5                        

课题主持人:   沈苏甜  毕丽君        

所在单位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申报日期   2018年6月       _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六年一月

填报说明

 

1.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除招标课题、专项课题以外的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

2.填写前,请先认真阅读《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南》。

3.“研究方向”栏按“课题指南”中“选题与领域”的分类填写,如选题隶属于“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2”,如选题隶属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5”,其它类别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研究方向栏填写“自选课题”。“课题主持人”不得超过两人。

4《申报评审书》栏目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申报评审书》“三、四、五”三个栏目需保持在同一页面内。

5.《申报评审书》一律用A4纸打印或复印,一式三份,左侧装订成册。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邮编:213001

电话:0519-86696829,86699812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姓    名(1)

沈苏甜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

年月

1983年 01 月

行政职务

备课组长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学一级

研究专长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最后学历

大学本科

最后学位

法学学士

工作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手机(必填)

       13861263905

E-mail(必填)

22652053@{域名已经过期}

姓  名

(2)

毕丽君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

年月

1983年 01月

行政职务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学一级

研究专长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最后学历

大学本科

最后学位

文学学士

工作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手机(必填)

  13706123093

E-mail(必填)

93439989@{域名已经过期}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胥静亚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

丁文娟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理论研究与档案整理

周玉芬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理论研究与资料整理

金敏怡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行动研究与资料整理

朱小红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行动研究

贾红玲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行动研究

刘惠娟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

体育教学

行动研究

王燕莉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一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行动研究

许萍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一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行动研究与资料整理

蒋丽萍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中学二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行动研究与档案整理

课题主持人“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课题名称

立项部门

立项时间

任务分工

完成情况

《初中政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研究》

武进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2012.02

行动研究与资料整理

2014年12月顺利结题

独 立 或 以 第 一 作 者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著 作(限填10篇)

论文或著作名称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或出版时间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与学生社会认知力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学习》

2012年08月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

2015年第72期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

《新课程》

2012年第8期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如何体现“生本教育”理念》

《考试周刊》

2015年第67期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核心素养: 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的特点。本课题中的思想品德课是指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是指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道德与法治》。

3)活动课型:就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主体参与过程中体验并审视自己的活动实践,积累正确的经验,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活动课型的开设的核心,是通过帮助学生通过逐步扩展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人的公民。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常州市教育科研院朱志平老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提出:研究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要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表现,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

(2)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研院陈美兰老师的《活动型政治课的价值内涵与实施策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如何有效实施活动型政治课,实施素养目标导向策略、学科内容活动化策略、学生活动主体性策略以及及时评价促发展策略,不断反思素养目标的设计、学生素养的现状以及素养培养的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

(3)江苏淮安市洪泽实验中学的骆殿兵老师的《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主动把目光投射于本土丰富的地域文化,开发和利用鲜活的课程资源,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设计探究活动,培育“看得见”的“家国情怀”;引发认知冲突,培育“说得清”的“理性精神”;举办模拟法庭,培育“记得住”的“法治意识”;开展社会调查,培育“用得上”的"公共参与"。

(4)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李岚老师的《核心素养视域中的复习课教学设计》:李老师进行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初步尝试,并以"消费"复习课为例,侧重从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资源选择、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5)常州市教育科研院戴慧老师《公民培育视域下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模型构建》:根据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借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思想品德学科应当以“公民素养”为核心素养,着力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国家认同”,并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关键能力“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行动力”。由此进行构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模型的研究。(6)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陈友芳老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研究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将分为合格性与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以客观准确地度量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为根本目的。(7)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朱明光老师《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强调正在进行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以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8)戴慧、唐凤林老师的《论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引经据典,结合新教育理论与新课标理念,基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关系,对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确立依据作了高位、系统、科学的回答,破解了教师教学科研所无法回避的重大学科话题。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依托活动课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还没有,所以,该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初步探索思想品德学科中通过活动课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途径、方法和策略。

2、通过该课题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初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核心素养。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行动者,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因此教师素养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践,也相应地要快速提升。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活动课型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1、紧扣学科知识,活动主题课程化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活动为特征,在课内外围绕一定的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强体验,认同主流价值观并导向相应行为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生“做中学”的活动课理念应该深入到这一学科中,很多课内的学习内容可以开设主题活动课。所以应该积极合理设置活动课目标,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进行活动课程内容的编选,开发校本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积极推动这一课程理念,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评价。

2、构建共生课堂,活动过程生本化

课堂教学本质是一种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交流、互动的过程,课堂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道德与法治活动过程生本化,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的和谐环境。学生活动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文化环境将成为生本课堂研究的重要内容。   操作上拟探索班级环境布置(板报、专栏、墙壁张贴等),氛围的创设(学生座位的排列、组合,实物教具的使用,多媒体的配合等),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教学手段营造的人文环境,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活动课型的教学模式。

3、感悟学科价值,活动形式多样化

活动型课程的实施需要探究、活动、体验,但需要考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赛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可以有观看电影、组织社会调查、访谈、法庭见习等等。总之,只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研究的水平。

4、激发成才动力,活动评价多元化

采取多元方式,改进课程评价。科学、客观的课程评价能对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进行正确导向,使课程实践者明确自己的职责,自觉协调各种关系,提高工作效益。课程评价首先要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效能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其次要对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课内、课外的整体效能,作出科学的评价。既可以采用过程性的档案记录,也可以利用终结性的协商评价; 既可以有教师、活动场所负责人的评价,也应有学生自己及同伴的评价。活动型学科课程注重“表现性”评价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信息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评价标准,可采用“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相结合的“差别式表现评价”,即“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的评价。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核心素养、思想品德与活动课型的基本内涵、基本精神,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各类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和访问调查表,了解研究当前的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行动研究法:对于“紧扣学科知识,活动主题课程化”“构建共生课堂,活动过程生本化”“感悟学科价值,活动形式多样化”“激发成才动力,活动评价多元化”这几方面的研究都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方案、及时反思调整等方式展开,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4)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及时积累研究案例,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进行理性的归纳总结,并经常开展经验的交流,形成理论。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7月-11月)

1、根据湖塘桥初中的三年发展规划和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我们政治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利用思想品德的活动课型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题。

2、在本教研组宣传课题研究的精神,广泛征求课题研究意见,形成对课题研究必要性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整理思想,理清思路,在准备充分的情形下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研究组,理顺课题组与学校各处、室之间的关系,树立为课题

研究服务的观念。

(二)具体操作阶段(2018年2月—2019年6月)

1、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学习有关学生核心素养、活动课型等理论知识,初步探索《道德与法治》活动课的开设,为课题开展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组织课题开题;按计划实施研究;课题组成员认真开设好研究课,并形成教学设想及教学反思的文字稿;指导课题组提升认识、升华理论;初步探索思想品德学科中通过活动课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阶段性报告,迎接中期评估。

(三)提炼升华阶段(2019年7月—2020月12月)

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结果,调整课题研究方案;对形成的内容进行微调,进行验证性研究;收集研究个案;召开课题组总结会,分类整理、汇总研究资料,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充实课题网站,为结题做准备。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引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活动型教学。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主体参与过程中体验并审视自己的活动实践,积累正确的经验,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从教学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观察与评价等方面系统研究和实施活动型教学。活动型课程教学要求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审视和改造,以便在课堂活动中研究,找到系统优化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3.以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优化政治学科课前、课内、课后全过程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活动型课程研究,还要兼顾课前学习和课后学习的有机整合。一是研究课外作业的设计、操作、批改和评价等,使课外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二是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与策略。

可能的创新之处:

    上述主要观点,也是本课题着力追求的创新之处。具体表现在:

1.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当前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处于上升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对与学科素养的前期研究,有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有助于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氛围。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研究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程设计,也是把核心素养与活动课教学融合的新尝试,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2.研究视角的创新。从宏观视角全面整合构建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在整体性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于诸要素的课堂活动设计开展本课题研究。宏观视阈与微观剖析的结合有利于克服“形而上”的空洞理论的研究弊病,把理论研究与具体的教学环节研究相结合,推动多种活动形式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多,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依托《道德和法治》学科中的活动课型来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入口小,操作性强,有独到创新之处。

3.研究依据的创新。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卢卡奇的整体性思想挖掘研究的依据和思路。结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结合分析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制约学生整体性思维生成的碎片化思维,对基于教学过程的政治课整体性设计加以研究,借此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责任人

阶段成果(限5项)

核心素养文献研究综述

科研论文

2018年9月

沈苏甜

活动型课程文献研究综述

科研论文

2018年11月

毕丽君

《以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活动型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科研论文

2019年3月

沈苏甜

《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方案

2019年7月

沈苏甜

中期研究报告

科研论文

2019年10月

毕丽君

最终成果(限3项)

子课题论文汇编

文集

2020年3月

沈苏甜

蒋丽萍

教学案例分析

文集

2020年7月

毕丽君

研究报告

科研论文

2020年12月

毕丽君

蒋丽萍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较强的研究力量。本课题主要主持人沈苏甜,是中学一级教师,武进区第七批中小学骨干教师曾获武进区评优课一等奖、在教学方法研究方面颇有专长,撰写多篇论文获奖,多篇论文在期刊上发表。主持人毕丽君,是中学一级教师,评为武进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撰写多篇论文。核心成员多数是中学高级教师,参加过多次课题研究,撰写多篇相关课题论文。

  2.扎实的前期工作。自2017年9月确定这一研究主题以来,我们成立了课题核心研究组,分头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召开了研讨会,就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课程等内容展开研讨分析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形成了课题设计的基本框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学习和培训。初期,我们根据研究内容进行了分工,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和工作目标。将根据研究计划,着力完成开展第一、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的研究任务。

    3.良好的条件保障。本课题为本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对参加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在研究力量上,充分发挥成员在推动课题建设方面的作用。在科研经费上,由本校教科研专项经费予以重点保障。在研究时间和方式上,既开展多层面的专题研讨、专题培训活动,又与日常教研活动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学习研究工作。在设施设备上,充分利用校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将依托校园网、相关专题网站和学生互动学习平台进行课题研究。

 

 

 

 

 

 

 

 

 

 

 

三、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在该课题研究周期内,本单位愿意为该项研究提供研究便利,如课题获准立项,本单位愿意根据课题研究所涉研究任务,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

 

 

公   章

年   月   日

四、辖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五、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武宜路217号    电话:0519-86504325; 0519-86505133    传真:0519-865047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0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