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形成于思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的小结
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杨琴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小孩,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无论是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还是指挥发射卫星的科学家;无论是住宅还是雕塑……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可以说,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未曾离开过数学。生活处处彰显数学美,数学魅力迷人几千年。然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要切实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乐趣,就应结合他们的生活,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高深莫测的数学不陌生。在新颁布的《国家新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上明确要求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选材也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且“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将深奥的理论生活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数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对数学产生熟悉感,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离不开数学思维的形成和训练。数学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密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动手操作是锻炼数学思维的一种很好而有效的方法,而图形的剪拼比较有趣又不乏锻炼数学思维,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剪拼各种花卉、飞禽走兽,而众所周知的勾股定理就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用剪拼的方法研究出来的。
上课及课后,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动手操作,或剪或拼,或画或算,从平面到立体,从理论到实践,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转动慧眼,开启大脑,数学世界精彩无限!一个普通的图形,几条不起眼的直线,在数学的探求领域中飞舞!
平时操作的积累,点点滴滴的思考,汇聚成我的论文《机缘巧合
出奇思,图形变换有妙想——浅谈图形的剪拼魅力》。
这些是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对剪拼图形中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剪拼图形还有其他的一些有趣图形,例如不沿直线剪拼,沿折线剪拼。我还要继续努力探索,数学的这种魅力让我欲罢不能,我希望能带领我的学生一起来探求,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