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插上翅膀——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武进湖塘桥初级中学 赵怡
课程改革和中考试题的不断创新对我们这些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拿着一本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走进教室的老师显然已经落后了。作为教师,面对着与时俱进的社会背景,不同层次,年龄带的学生,不断变化的考题,必须求变。为此,我校数学组成立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组。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去钻研、去探究,能把注意力放在他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创新的成功。一般来讲,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他在学习数学时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他去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成绩;如果他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时,就会缺乏动力和信心,学习效率就低下,因而数学成绩就差。作为教师,就要对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觉得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难事,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增强信心。这样,就能使他们的“苦学”变成“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在“代数式”这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用儿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以这种情境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立刻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接着可提问:若有100只青蛙,这首歌应该怎样唱?103只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入代数式。像这样采用恰当方式激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大有益处。
2、要重视并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蕴涵于数学知识中,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学生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多种多样,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方程与函数的思想,猜想与探索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渗透这些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函数时,时刻让学生画图,用图形来解决问题。有的问题让学生用不等式、方程来解决还可以用图像来解决。不怕麻烦不断强化图形意识。让学生试试,让学生体会用图像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 。
要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实行过程教学是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掌握知识的最好途径。数学知识是从外界数学知识结构转化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书中的定义、定理、公式等,要让学生在客观事实或原有认知基础上,经历探索过程,获得对新知识的体验,把重心放在对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上,改变将结果直接灌给学生的做法,要让学生从探索中找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这样,就可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比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情,带领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测量和计算楼房或旗杆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设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如果脱离了它,数学教学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是从问题质疑开始的,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是数学的心脏和魅力所在,问题能诱发创新动机。作为教师,要以问题为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学生学数学是一种认知过程。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创设出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的,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探索,使其有所感悟和发现,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给予肯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比如,在“认识不等式”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某班学生去世纪公园,其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票可少1元,怎样购票合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拓展、变换条件(如班级的学生人数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发表各自的意见。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体会现实生活中数量的不等关系,引入新课——“不等式”的教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5、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哪类学生,教师都要相信他们有潜力可挖。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克服紧张和自卑心理,给学生营造一种交流的氛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畅所欲言。如,有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对他们的思维结果不草率否定,不用言语伤害学生,教师一定要做到用心倾听,特别要注意听哪些不同于常规的发散性思维,要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就能培养学生敢问,敢说,勤于动脑的习惯,就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能力。
6、要重视对教材中例题的教学。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书中的例题,有很强的示范性,探索性,典型性等。书中的例题,有的是为了加深公式,定理,法则的理解,有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等。教学时,要向学生介绍合理的解题过程,科学的思维方法。因为很多例题,都蕴涵着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探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地加工,注重以例题为原型进行恰当的拓展。通过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有意省去命题的结论,使学生由题设先探索结论,再进行说理或计算等。这样,既能发挥例题的教学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使他们能不断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对“平行四边形的识别”中的例5:已知,在平行四边形 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点。已知点E、F分别是OA、OC的中点,试说明BFDE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说理过程后,可再将此题进行拓展,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若E、F不是中点,而是满足AE=CF,能否得到BFDE为平行四边形?
问题2:若E、F、G、H分别是AO、BO、CO、DO的中点,以图中的点为顶点,尽可能多地画出平行四边形?
在此例题的教学中,设置不断变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举一反三,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7、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合。
每个新知识的学习,都要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因此,课堂教学要把握起点,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到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记忆等认知特点,把数学知识整合为具有内部整体规律的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的认知逐渐成熟,产生知识的正迁移。在新课标下,数学的编排是螺旋式的,教学中,要把每章节的知识放到知识结构的网络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但只要我们有这种想法,在备课上课环节中认真去做,精心准备教学,把新课程理论用于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真正充满活力,让学生插上翅膀,体会到思维飞跃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