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象: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深刻把握爱国奉献的内涵和时代要求,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弘扬奉献精神;
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广大党员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作出应有贡献。
党课开讲:
把爱国奉献作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也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赋予了新时代内涵。广大党员要把这一价值追求融入伟大事业中,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01历史维度:爱国奉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最崇高最深厚的感情,是实现祖国大团结、大统一、大振兴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它凝聚着不同出身、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去维护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和繁荣兴旺。
爱国主义往往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联系在一起。如果说爱国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深厚情感,奉献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爱国必伴有奉献,奉献必高擎爱国。爱国奉献钩织出为国为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报国报民、利国利民、富国富民的历史图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历史上,爱国奉献体现为“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和“同仇敌气,抵御外侮”。
(一)热爱祖国,矢志不渝。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一不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国家大义和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盛世之年,励精图治;山河破碎、华夏沉沦之时,“丈夫矢志,为复国兴”。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国家命运自觉联系起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睁眼看世界到谋求国民性改造的“新文化运动”,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无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慷慨激昂,还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深厚沉重,都彰显着匹夫之责的使命自觉。中华民族每每在遭外敌入侵,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之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成为凝心聚力的时代最强音。这也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一能够长葆青春,在人类5000年文明史上独步春秋的重要原因。
(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从春秋战国争霸到三国鼎立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分裂内乱致使国运凋敝,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到“永乐盛世”“康乾盛世”,国家统一稳定则国运强盛。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虽数次经历分裂内乱,但最后总能整合统一,究其原因就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戚继光十年征战,荡平东南沿海倭患;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义和团以血
肉之躯抵御洋枪洋炮,令敌胆寒;抗日战争举全民族之力赢得胜利,是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光辉典范。在中国历史上,所有侵略者最终都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也正是在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品格、万众一心的民族意识、不畏强暴的民族气概。
02时代维度:爱国奉献是伟大事业胜利的精神之魄
精神赓续,薪火相传。爱国奉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承载于不同的历史任务中。革命时期,爱国奉献是革命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和“与其忍辱生,进宁报国死”的慷慨赴义、以身狗国,爱国素献承载于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历史任务当中;和平时期爱国奉献是建设者“紧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鞠躬尽瘁、以身以技报国,爱国奉献承载于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承载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同样需要我们继承、弘扬、践行爱国奉献的精神。
(一)奋进新征程必须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无论是统资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面临极大的挑战。应对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以“天下为公、担当道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厚植社会责任感,立足中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在继承前人事业的基础上进行今天的奋斗,开辟明天的道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新征程的历史长河。
(二)完成新使命必须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接续奋斗,历经艰辛探索、曲折徘徊和凯歌突进,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更接近”远不等于“已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接近目标,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遇到的问题就越复杂。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又面临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这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国家至土、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云水襟怀肩负使命,攻坚克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03实践维度:爱国奉献是奋斗者书写人生华章的价值之基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它扎根在亿万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里,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情怀和担当,是奋斗者书写人生华章的价值之基。新时代的爱国奉献是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与世隔绝”的开山岛,将青春年华乃至生命献给祖国的海防事业的王继才;是始终秉持“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用生命即开地球之门的“科研疯子”黄大年;是扎根农村,科研为脱贫、脱贫为百姓,“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是踏过平庸,坚守23年只为打造世界最大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的“天眼之父”南仁东;是毕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郑德荣;是把爱的种子撒播在祖国雪域高原
上的钟扬;是坚持“一查到底,出了问题我负责”,执纪坚如铁的李泉新;是生为难者解困扰,死为他人送光明的许帅....这些模范人物把岗位作为干事创业、爱国奉献的舞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一个个具体的镜像生动演绎和诠释了新时代的爱国奉献精神。新时代践行爱国奉献精神,就是要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相统一;将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将个人使命与党的使命、人类使命相统一。
(一)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历史和人民理性思辨下自觉自愿的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和现实所昭示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在祖国命运、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中不断书写爱国奉献的时代篇章。
(二)将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没有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没有奋斗就泌有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没有奋斗就没有新中国69年的沧桑巨变和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实现人生价值唯有奋斗,人生价值也唯有在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中才能实现。践行爱国奉献精神就要担当作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贡献聪明才智,补足短板,在为国奉献的奋斗事业中追求个人幸福、实现人生价值。
(三)将个人使命与党的使命、人类使命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日益走向世界舞合的中央。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所以,新时代践行爱回奉献精神,必须面向世界,要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将个人使命与党的使命、人类使命相统一,根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结凝练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经验,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材料来源:《党课》,2018年9月P44-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