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今天当一个教师真的幸福:经济收入空前高,社会地位空前高,还有一高,那就是求职门槛空前高。按理说,有这“三高”特征,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更加敬畏,对自己的岗位更加珍惜,然而现实生活中,身为教师的我们却也经常身处“尴尬”境地,师德被拷问,师能遭质疑,在“媒体”上我们不愿看到、听到的有关教师的负面消息会不时刺激我们,更会不时刺痛我们。
这一次次的痛,引起了我一次次的深思:什么才是为师之道?今天我们究竟怎样当教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实现他们人生的梦,实现我们民族的梦?近日,学习一批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又一次读到了他们的感人事迹,颇受教育和启发。我认为为人师者需在一个“真”字上下功夫,努力做个“真教师”。
做真人
“真人”在这里意为真实、正直,堪当学生表率的人。教师本身是学生阅读的活教材,教师的言传与身教,都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学生的成长。人格影响人格,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能为学生树立为人处世的楷模。同样,教师言行举止低俗,势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要想塑造学生美好品德,教师需先修身养性。要让学生做“站直了的中国人”,教师自己应先站直,不能“跪着教书”(王栋生老师语)。真人,应说真话,而绝不信口雌黄,言不由衷;真人,当做真事,而绝不见风使舵,阳奉阴违。真人对学生的影响绝不在一时,而是终生。
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季羡林教授,曾为北大副校长,被称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然而人们敬仰季老,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学者”,还因为他是“真人”。感动中国颁奖词中称:“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温家宝总理也曾五次看望季老,称他“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并说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美德。许多学生回忆季老的生平往事,对他为人之“真”钦佩不已。当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的学识恐怕难与季老同日而语,但在为人、为师的品行上,我们没有理由降低要求。因为我们要牢记的一条规则是:给学生真知和人生的真谛,这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练真才
“真才”,在这里意为真本事,它是教师的立足之本。所谓“真”,是经得住教育实践考验的扎实功底,是永不被快速前行的时代淘汰的雄厚实力,也是经得起一批又一批学生品读的深刻内涵。真本事,首先是真才学。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可能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敬的。”处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发达,信息密集的时代,学校早已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是唯一的传道授业者,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在某个方面的专长,往往让教师感觉底气不足。仅凭读书时的“老本”,就想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现已很难。在学生面前,我们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才疏学浅。才学,在于不断的积累,一个不能保持继续学习的教师,必然会被前行的时代所抛弃。
真本事,仅仅靠有才学还不够。拥有才学只是具备了做一个好教师的可能性。师者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本事体现在会育人、善教书,能对学生当下乃至一生发展产生深刻而有意义的影响,才是教师的成功。怎样算“会”,什么是“善”,这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需要用整个身心去思考和解决的难题。从于漪、魏书生、斯霞、李吉林等许许多多知名教师身上,包括身边同伴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优秀教师必需的那种探求精神,也可以分享到他们成功的经验。但适合自己的方法,需要自己去摸索,属于自己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行走。也许摸索的过程困难重重,前行的路上充满坎坷,但当你执着前行,练就了真本事之后,你享受到的也将是一个教师的真幸福。